疫情以來,缺芯大潮愈演愈烈,缺貨漲價不絕于耳,各大芯片代工廠、IDM廠商已經看準機會進行擴產。各廠所瞄準的,正是最緊缺的各類成熟制程芯片,包括車用芯片、MCU及各類驅動IC等。
成熟制程的各個節點中, 28nm工藝能良好平衡性能、成本和折舊等因素,是晶圓代工廠擴產的重要選項。與此同時,德州儀器通過收購擴增12英寸產能制造模擬芯片,也是重要的行業現象,能夠從中看出模擬IC行業未來的趨勢所在。
從以上信息匯總可以看出,各家代工廠擴產普遍集中在28nm節點,其他也有更先進的14nm節點,瞄準的是目前最缺的汽車芯片、傳感器、觸控IC等芯片。具體擴產方式,各廠依據自身實力及現狀有所不同。
臺積電作為全球第一的晶圓代工廠,這次的擴產規模最大。在涉及到的四大廠區中,臺灣擴產沒有障礙,大陸南京廠前期有傳言稱因美國政策施壓可能會無法實現,但臺積電方面日前對此澄清,不但南京廠仍按計劃擴產28nm,日后還會在此布局16/12nm產線,算是給出了最終答案。
至于臺積電將在日本新建的廠區,報道指出靠近索尼的芯片工廠,用于CIS及汽車芯片等產品。德國廠區披露出的情況較少,但考慮到德國是汽車工業強國,其產品必定離不開車用芯片。歷經這輪芯片短缺,歐洲有意擴增芯片產能,因而也會力促與臺積電的合作,但最終能不能吸引到臺積電落實行動,還要持續關注。
聯電方面,今年擴產選擇跟8家客戶同時進行,其中包括三星、高通、瑞昱等知名IC廠商。這樣的擴產方式,能夠讓客戶搶先預定當下急缺的訂單份額,對聯電來說,更是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規避日后產線空置的風險。具體應用方面,則是瞄準車用芯片、觸控IC及傳感器等。
中芯國際作為本土第一代工廠,擴產也在進行,特別是今年擴增1萬片12寸晶圓和4.5萬片8英寸晶圓的計劃,規模不小,能夠緩解芯片供應的緊張形勢,特別是對國內市場而言。有消息指出,未來中芯國際和另一家本土代工廠華虹半導體都將專注于大陸客戶的訂單,其他地區的訂單優先級會下降。
格羅方德近些年在業內處境不佳,但在這次的缺芯浪潮也有所動作,包括增加資本支出,甚至擴建新廠。不過,最新消息指出格羅方德可能會被英特爾收購,這會不會影響該廠的擴產計劃,還需要觀察。SK海力士在代工業內存在感一直較低,這次收購一家8英寸代工商,可直接、快速地充實代工實力,顯然也是不想放過這次機會。
下面兩家IDM廠商中,德州儀器以相對低的價格收購美光原先生產3D X-Point的代工廠,用于生產成熟制程芯片。意法半導體也通過增加資本支出以及與外廠合作的方式,增加產能,迎接市場需求。
以上主要IC廠商中,代工廠和IDM廠商都是以28nm為主軸進行擴產,有的也保留向上升級一代工藝的潛力。至于為什么瞄準28nm,首先它作為成熟制程中較為先進的節點,用于生產MCU、傳感器、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等芯片,能夠兼顧性能與能效比,符合下游終端廠商日益嚴格的要求,對代工廠來說,28nm產線較為先進,投資下去之后能夠維持更長年份不被淘汰,能夠顯著節約折舊成本。
當然,還有更多的模擬芯片基于更老的工藝,這次德州儀器通過收購擴產,并非是建設28nm產線,而是引入更老的65/45nm工藝,用于生產嵌入式芯片于模擬芯片。這樣做的目的,是將現有產品遷移至12英寸平臺,能夠降低成本、增加供應量,進而提高原廠利潤水平。
近年來,模擬芯片轉向12英寸晶圓正在形成趨勢,而德州儀器更是領先其他廠商。加上這次收購,德州儀器已經擁有4座12英寸晶圓廠。過往的財務數據表明,12英寸產線對德州儀器提高自身利潤率有著切實作用,這次收購將起到鞏固優勢的作用,幫助德州儀器繼續保持領先。
最后總結,MCU等多類重要芯片缺貨漲價,直接推動各廠擴產成熟制程。隨著新產能逐步開出,這輪缺芯大潮將得到緩解,并最終消退。當然這一過程要以年為單位進行,眼前的缺貨漲價仍處在高峰期,特別是最近馬來西亞、越南等產業重地深受疫情困擾,更對短期市場構成嚴峻考驗。